溶血性黄疸

2006-07-06 00:00:00 来源:


  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的发生机制:当红细胞破坏过多时,形成大量胆红素,远远超过肝细胞排泄功能的限度,同时因贫血所致的缺氧更使肝细胞的排泄功能受到阻碍,以致胆红素储存在血液中,而产生黄疸。由于胆红素的大量形成,排到肠内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量亦增多,从热使粪便内的粪胆素原和尿内尿胆素原亦相应也增加,但尿中无胆红素。
  溶血性黄疸见于各种溶血性疾病,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以及蚕豆腐、伯氨奎啉、蛇毒、毒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由不同血型输血所致的黄疸以及由虐原虫大量破坏红细胞所致的溶血现象等。

3333
3334
更多>
  • 无胆色素尿性黄疸综合征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 无胆色素尿性黄疸综合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